发布时间:2016-10-06
青囊经上篇
[原文]
【天尊地卑,阳奇阴偶,一六共宗,二七同道,三八为朋,四九为友,五十同途,合辟奇偶,五兆生成,流行终始。八体宏布,子母分施,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,中五立极,临制四方,背一面九,三七居旁,二八四六,纵横纪网。阳以相阴,阴以含阳,阳生于阴,柔生于刚,阴德宏济,阳德顺昌。是故阳本阴,阴育阳,天依形,地附气,此之谓化始。】
■蒋注;此篇以无形之气为天地之始,而推原道之所从来也。夫阳气属天,而实兆于地之中。圣人作易以明天地之道,皆言阴阳之互为其根者而已。天高而尊,地下而卑。然尊者有下济之德,卑者有上行之义。一阴一阳,一奇一偶。其数参伍,所以齐一;其形对待,所以往来。天地之匡廓由此而成,四时之代谢由此而运,万物之化育由此而胚。夫阴阳奇偶之道,随举一物,无不有之。天地无心,圣人无意,自然流露而显其象于河图,遂有一六共宗,二七同道,三八为朋,四九为友,五十同途之象。圣人因其象而求其义,以奇者属阳,而有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之名,以偶者属阴,而有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之名。而有一必有二,有三必有四,有五必有六,有七必有八,有九必有十,所谓参伍数也。此一彼二,此三彼四,此五彼六,此七彼八,此九彼十,所谓对待之形也。天数与地数各得其五,此谓一成之数,而百千万亿无穷之数由此而推也。天数地数各得其五,合二五而成十,盖有五即有十,犹有一即有二,阴阳自然之道也。故有天之一即有地之六,有地之二即有天之七,有天之三即有地之八,有地之四即有天之九,有天之五即有地之十,此阴阳之数以参伍而齐一者也。《易》曰“五位相得”,盖此之谓也。而一六在下,则二七必在上,三八在左则四九必在右,五居中则十亦居中,此阴阳之数对待而往来者也。《易》曰“五位相得而各有合”,盖谓此也。
以其参伍而齐一,故一奇一偶灿然而不禁 ;以其对待而往来,故奇偶之间一阖一辟,潜然而自应,此生成之所从出也。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,地二生火而天七成之,天三生木而地八成之,地四生金而天九成之,天五生土而地十成之。一生一成,皆阴阳交媾之妙,二气相交而五行兆焉。降于九天之上,升于九地之下,周流六虚,无有休息。始而终,终而复始,无一息不流行,则无一息不交媾。当其无而其体浑然已成,当其有而其体秩然有象,圣人因河图之象数而卦体立焉。夫河图止有四象,而卦成八体者,何也?盖一画成爻,爻者交也。太始之气,止有一阳○,是名太阳。太阳一交而成太阴,是曰两仪。太阴、太阳再交而成少阴、少阳,并太阴、太阳是曰四象,此河图之显象也。四象三爻而成八卦:曰乾,曰兑,曰离,曰震,曰巽,曰坎,曰艮,曰坤。盖即河图每方二数,析之则有八,此河图之象隐而显者也。故卦之八由于四象,爻之三由于三交。乾坤二卦为母,六卦为子,此八卦之子母也。诸卦自为母,三爻为子,此一卦之子母也。以此分施造化,布满宇宙之间。于是举阳之乾为天,对以阴之坤为地,谓之天地定位。天覆于上则地载于下也,此阴阳之一交而成天地者也。举阳之艮为山,对以阴之兑为泽,谓之山泽通气。山载于下则泽受于上也。举阳之震为雷,对以阴之巽为风,谓之雷风相薄。雷发于下则风动于上也。举阳之坎为水,对以阴之离为火,谓之水火不相射。水火平衡,形常相隔而情常相亲也。此三阳三阴之各自为交而生万物者也。先贤以此为先天之卦,伏羲所定,本于龙马负图而作,寔则浑沌初分、天地开辟之象也。四象虚中而成五位,此中五者即四象之交气。乾之真阳、坤之真阴皆无形,而惟土有形。此土之下为黄泉,皆坤地积阴之气;此土之上为清虚,皆干天积阳之气。而土肤之际平铺如掌,乃至阴至阳乾坤交媾之处。水、火、风、雷、山、泽,诸凡天地之化机皆露于此。故中五者,八卦托体储精成形显用之所也。故河图、洛书同此中五以立极也。河图虽有四象,而先天阳升阴降,上下初分,未可谓之四方;自中五立极,而后四极划然,各正其方矣。有四方之正位,而四维介于其间,于是八方立焉。统中五皇极而为九,分而布之:一起正北,二居西南,三居正东,四居东南,五复居中,六居西北,七居正西,八居东北,九居正南,谓之九畴。此虽出于洛书,而实与河图之数符合天地之理,自然发现,无不同也。布其位曰: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为肩,六八为足。其八方之位,适与八方之数均,圣人即以八卦隶之,而其序曰:坎一、坤二、震三、巽四、中五、乾六、兑七、艮八、离九,此则四正四维不易之定位也。
数虽起一,而用实首震。盖成位之后,少阳用事,先天主天而后天主日,元子继体,代父为政也。《易》曰:“帝出乎震,齐乎巽,相见乎离,致役乎坤,说言乎兑,战乎乾,劳乎坎,成言乎艮”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者,古今之禅代推移周而复始者也。
震、巽、离、坤、兑、乾、坎、艮者,日月之出没,四时之气机,运行迁谢,循环无端者也,先贤以此为后天之卦。昔者大禹治水,神龟出洛,文王因之作后天之卦。岂伏羲画卦之时未有洛书,而大禹演畴之时未有后天卦位耶?窃以为图、书必出于一时,而先天、后天卦位亦定于一日,伏羲但有卦爻,而文王始系之辞耳。河图、洛书非有二数,先天、后天非有二义也。特先天之卦以阴阳之对待者言,有彼此而无方隅;后天之卦以阴阳之流行者言,则有方隅矣。至其作卦之旨要在于阴阳之互根则一也。
夫易之道贵阳贱阴,则阳当为主,而阴当为辅。而此云阳以相阴者,何也?盖阳之妙不在于阳,而在于阴,阴中之阳,乃真阳也。故阴为之感而阳来应之,似乎阴反为君而阳反为相,此经言神明之旨也。然阳之所以来应乎阴者,以阴中本自有之,以类相从,故来应耳,岂非阴含阳乎?阴含阳则能生阳矣,一切发生之气皆阳司之,则皆阴出之者也。刚柔即阴阳,阴阳以气言,刚柔以质言。《易》曰“乾刚坤柔”,又曰“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”。八卦之中皆有阴阳,则皆有刚柔。若以阳为刚,以阴为柔,则宜乎刚生于柔矣。而乃云柔生于刚者,何也?无形之气,阳刚而阴柔;有形之质,阴刚而阳柔。于有形之刚质又生无形之柔气,质生气,气还生质,故曰柔生于刚也。曰其所以能为相助、能为包含生生不息如是者,则以阴之与阳,盖自有其德也。惟阴之德能宏大夫阳,以济阳之施,故阳之德能亲顺夫阴,以昌阴之化。此阴阳之妙以气相感见于河图洛书、先后天之卦象者如是。由是则可以知天地之道矣。
天地之道,阳常本于阴,而阴常能育阳。故天非廓然空虚者为天也,其气常依于有形而无时不下济;地非块然不动者为地也,其形常附于元气而无时不上升。然则天之气常在地中,而地之气皆天之气。阴阳虽曰二气,止一耳,所以生天生地者此气,所以生万物者此气,故曰“化始”也。
【杜懿芳阐义】:上卷讲化始,为天地开辟之理,为万事万物的开始。从天地尊卑阴阳二气说起,为地理作用之法,乃天地阴阳自然之理,为大易之要道,河洛之根源。蒋公补传,详细说明了河洛,先后天八卦,阴阳奇偶是自然的道理。推原有太始,无形的气来源于一阳,有一阳方有两仪、四象、八卦、阴阳奇偶。有无形而后有形,因有形可以知道,无形气的消长。自然发现洛书与河图数符合天地道理。伏羲本龙马负图而作先天八卦,大禹治水神龟出洛书,文王因而作后天八卦。圣人做卦要点,在于阴阳互根,故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是先祖师蒋公大玄空风水学的纲领。
易理阐述的道理,刚柔相济,阳主阴辅,阴阳相应,一切发生皆是阳司阴出。阴阳奥妙,以气相感应,见于河洛先后天卦象。才知天地道理,阳常本于阴,阴常能育阳,天并不是阔然空虚便为天,实际是其气常依形无时不下济,地并不是块然不动而为地,实际是其形常附气而上升,生天地,生万物,所以此气叫做化始。
青囊经中篇
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,天分星宿,地列山川,气行于地,形丽于天,因形察气,以立人纪。紫微天极,太乙之御,君临四正,南面而治,天市春宫,少微西掖,太极南垣,旁照四极。四七为经,五德为纬,运斡坤舆,垂光乾纪,七政枢机,流通终始。地德上载,天光下临,阴用阳朝,阳用阴应,阴阳相见,福禄永贞,阴阳相乘,祸咎踵门。天之所临,地之所盛,形止气蓄,万物化生,气感而应,鬼福及人,是故天有象,地有形,上下相须而成一体,此之谓化机。
■蒋注:此篇以有形之象为天地之机,而指示气之所从受也。上文既明河图洛书、先后天八卦之理,圣人作《易》之旨尽于此,天地阴阳之道亦尽于此矣。然圣人不自作《易》,其四象、八卦皆仰法于天,故此篇专指天象以为言。
夫《易》之八卦,取象于地之五行;而地有五行,实因天有五曜。五曜凝精于上,而五行流气于下。天之星宿,五曜之分光列象者也;地之山川,五行之成形结撰者也。故山川非列宿,而常具列宿之形;观其形之所呈,即以知其气之所禀。夫有是形,御是气,物化自然,初未及乎人事。而圣人仰观俯察,人纪从此立焉。
木为岁星,其方为东,其令为春,其德为仁。火为荧惑,其方为南,其令为夏,其德为礼。土为镇星,其方为中央,其令为季夏,其德为信。金为太白,其方为西,其令为秋,其德为义。水为辰星,其方为朔,其令为冬,其德为智。洪范九畴所谓敬用五事,向用五福。五纪八政,皇极庶征,皆自此出。故圣人御世宰物,一天地之道也。
备言天体,则有七政以司元化,日月五星是也。有四垣以镇四方,紫微、天市、太微、少微是也。有二十八宿以分布周天,苍龙七宿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;朱鸟七宿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、轸;白虎七宿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;玄武七宿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是也。四垣即四象,七政即阴阳五行之根本。其枢在北斗,而分之四方为二十八宿。故房、虚、昴、星应日;心、危、毕、张应月,角、斗、奎、井应岁星,尾、室、觜、翼应荧惑,亢、牛、娄、鬼应太白,箕、壁、参、轸应辰星,氐、女、胃、柳应镇星,临制其方,各一七政也。
浑天周匝,虽云四方,而已备八卦二十四爻之象矣。非经无以立极,非纬无以嬗化。一经一纬,真阴真阳之交道也。交道维洛,而后天之体环周而固于外,地之体结束而安于中,此元气之流行,自然而成器者也。其始无始,其终无终,包罗六合,入于无间,虽名阴阳,一气而已。人能得此一气,则生者可以善其生,而死者可以善其死。地理之道盖人纪之一端,此端既立,则诸政以次应之。故圣人重其事,其用在地,而必求端于天,本其气之所自来也。然气不可见而形可见,不可见之气即寓于有可见之形。形者气之所成,而即以载气。气发于天而载之者地,气本属阳而载之者阴。故有阴即有阳,地得其所则天气归之,天地无时不交会,阴阳无时不相见。相见而得其冲和之正,则为福德之门;相见而不得其冲和之正,即为相乘而名祸咎之根。祸福殊涂,所争一间,良足畏也。
且亦知星宿之所以丽于天,山川之所以列于地者乎?天之气无往不在,而日得天之阳精而恒为日,月得天之阴精而恒为月,五曜得天五气之精而恒为纬。至于四垣二十八宿,众星环列,又得日月五星之精而恒为经,此则在天之有形者有以载天之气也。
列宿得天之气而生于天,列宿与天为一体也;山川得地之气而生于地,山川与地为一体也。万物之生于天地,何独不然?夫万物非能自生,借天地之气以生。然天地非有意于生万物,万物自有机焉,适与天地之气相遇于窅冥 恍惚之中。夫有所沾濡焉,夫有所绸缪焉,夫有所苞孕焉,遂使天地之气止而不去,积之累之,与物为一,乃勃然以生尔。
地理之道,必使我所取之形足以纳气而气不我去,则形与气交而为一;必使我所据之地足以承天而天不我隔,则地与天交而为一。夫天地形气既合而为一,则所葬之骨亦与天地之气为一,而死魄生人气脉灌输亦无不一,福应之来,若机张审括,所谓“化机”也。不然,蓄之无门,止之无术,虽周天列宿炳耀中天,而我不蒙其照,虽大地阳和滂流八表,而我不沾其泽;天为匡廓,地为稿壤,骨为速朽,子孙为寄生,我未见其获福也。可不慎哉!可不慎哉!
【杜懿芳释义】:天上有五星,地上就有五行,天上分星宿,所以说地上有山川河流照应。五行的气行于地上,地理形势若符合天道,就是“形丽于天”。看地理形势是否符合气运,以得失气运,可测人间兴废与祸福。是以天象引证蒋公地理挨星妙用。因天星的不同,所临的地有区别。
天有天极,而后有天市东宫,少微西掖,太微南垣的分配,各司其政,再以二十八星宿列于周天为经,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星,列于黄赤道为纬,有宫垣,有经纬,而定天象,世界人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都是一样的,也透露了大玄空挨星方法的原理。
挨星之法,有平洋挨法,有正局挨法,兼局挨法,水龙挨法,山龙挨法。一个排来千百局挨法,所有挨星法,总以天象地局,是否符合气运,星以贪巨禄文廉武破辅弼为九星名,根据天地阴阳,自然交耕之理,运转流通,不能除此范围。
地德承载山川河流以万物,日月五星光辉降临,是否符合元运时间,空间、地形、地局、须体用结合,无体用不尽,用无体不验,体指空间地形地局,用指元运时间,必形气合一。是否符合阴阳的相见,阴阳交媾,合一气一体,则“福禄永贞”,如阴阳不符合时间,空间,地形地局,必灾祸都来。
天星所临的地方,地理形势须合局,得令得时,正如《葬经》云:“葬乘生气”“形止气蓄”则是生旺气的地方,得此地,醉是难能可贵,此生气感应,子孙后代,必定出孝子贤孙。
以纳气,气则不去。形气相交。必使所据的地足以承天,地与天交合为一。天地形气合而为一,葬的骨与天地的气也合为一,福则自来。否则,相乘蓄之无门,止之无术,虽周天列宿炳耀,而不得其照,大地阳和旁流而不沾其泽,则天,地,骨为匡廓,槁壤速朽,子孙寄生,不能获荫。
青囊经下篇
[原文]
无极而太极也,理寓于气,气囿于形,日月星宿,刚气上腾,山川草木,柔气下凝,资阳以昌,用阴以成。阳德有象,阴德有位,地有四势,气从八方,外气行形,内气止生,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故顺五兆,用八卦,排六甲,布八门,推五运,定六气,明地德,立人道,因变化,原终始,此谓之化成。
■蒋注:此篇申言形气虽殊,而其理则一,示人以因形求气,为地理入用之准绳也,易曰: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太极者,所谓象帝之先,先天地生,能生天地万物之祖根也,本无有物,无象无数,无方隅,无往不在,言太极,而无极可知。
后贤立说:虑学者以太极为有物,故申言以明之曰,无极而太极也,大而天地,细而万物,莫不各有太极,物物一太极,各一物全具一天地之理,人知太极物物皆具,则地理之道,思过半矣,理寓于气,气一太极也,气囿于形,形一太极也,以至中有太极,故能下凝,资阳以昌,资之以太极也,用阴以成,用之以太极也,太极之所显露者,谓之象,而所宣布者,谓之位,地无四势,以太极乘之,而命之为四势,气无八方,以太极御之,而命之为八方,势与方者,其象其气,而命之为势为方者,其极,极岂有定耶,则势与方,亦岂有定耶,四势之中,各自有象,则八方之中,亦各自有气,然此诸方之象,皆流行之气,因方成形,只谓之外气,苟任其流行而无止蓄,则从八方而来者,还从八方而去,千山万水,仅供耳目之玩,如传舍,如过客,总不足以浚发灵机,滋荄元化,必有为之内气者焉。
所谓内气,非内所自有,即外来流行之气,于此乎止,有此一止,则八方之行形者,皆招摄翕聚乎此,是一止而无所不止,于此而言太极,乃为真太极矣,无所不止,则阳无所不资,阴无所不用,而生生不息之道在其中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万事万物,皆胚胎乎此。
前篇形止气蓄,万物化生,盖谓此也,然但言止,而不申明所以止之义,恐世之审气者,茫然所措手,故举气之醉大而流行无间者,曰风曰水,夫风有气而无形,禀乎阳者也,水有形而兼有气,二者皆行气之物,气之阳者,从风而行,气之阴者从水而行,而行阳气者,反能散阳,以阳中有阴也,行阴气者,反能止阳,以阴中有阳也,大块之间,何处无风,何处无水,风原不能散气,所以嘘之使散者,病在乎乘,水原不能止气,所以吸之使止者,妙在乎界,苟能明乎乘与界之为义,审气以推太极之法,概可知矣。
上文反复推详,皆泛言形气之理,至是乃实指地理之用,于是总括其全焉,顺五兆,以五星之正变审象也,用八卦,以八方之旺衰审位也,排六甲,以六甲之纪年审运也,布八门,以八风之开阖审气也。地理之矩矱尽于此矣!推五运,以五纪之盈虚审岁也。定六气,以六气之代谢审令也。谨岁时以扶地理之橐钥,尽于此矣,如是则太极不失其正,而地德可明,然圣人之明地德也,非徒邀福而已,盖地之五行,得其顺,则人之生也,五德备其全,而五常若其性,圣贤豪杰,接踵而出,而礼乐政刑,无不就理,岂非人道自此立乎!
然此亦阴阳变化,自然之妙,虽有智者,不能以私意妄作,夫亦为知其所以然,因之而已,夫卜地葬亲,乃慎终之事,而子孙之世泽,皆出其中,则人道之所以终,即为人道之所以始,然则斯道也者,圣人开物成务,无有大于此者也,谓之化成宜哉.
【杜懿芳释】:天地万物始于无形之气,知道了气便能明理,认识形便能知到气的所在。日月五星在天上,是阳刚之气而上腾,山川草木在地上,是阴柔之气而下结。地理山水的作法,在于大玄空挨星之龙是否符合元运、时间,雌雄交媾是否符合大玄空挨星的道理,即为“资阳以昌 用阴以成”。山明水秀,零正得位,就是“阳德有象 阴德有位”。看前后左右四势砂水如何,察八卦八方得气运的衰旺,明堂聚水来于外气,穴后束气来于内气,此为“外气行形 ,内气止生”。四面受风,气散不聚。水有三叉水、聚水、弯绕水之玄水,凡有受敕,界止可聚,实际上,就是大玄空风水的城门要诀:“龙合向,向合水,水合三吉位”。
所以要遵照自然规律行事。须推算出五运六气,用八卦断事。排六甲,看地运的长短,根据阴阳规律的作用方法,可以推断流年太岁,飞太岁所到之处的吉凶福祸。地理作用的方法,具备于大玄空的雌雄交媾,金龙动静,挨星是否,城门吉凶,流年太岁及飞太岁,到位的吉凶情况,地理可明,五行得顺可幸福人生,寻地葬亲,是慎重的事情,后代子孙的世泽皆出其中,所以人的死即为人的生,即蒋公传曰:“人道之所以终即为人道之所以始”,此为人道的消长规律,(即生死规律)“谓之化成”。